expr

特斯拉model 3(特斯拉model3與modely有什麼區別)

2022 年 3 月 15 日,與消費者權益日一同到來的,還有特斯拉的定價上調。

特斯拉宣佈 Model 3 後輪驅動版售價上漲至 27.99 元,Model Y 高性能版突破 40 萬大關。

▲恍若隔世

車市在泡沫中一路狂奔,即便買瞭就當「韭皇」的概率隨著每次漲價而攀升,買車的人依舊絡繹不絕。特斯拉,一車難求。

2022 年至 2023 年初這段時間,買特斯拉的體驗就像炒股。有人提前抄底,有人高位套牢,有人研究上遊市場,試圖找出價格波動的征兆。甚至有人倒賣二手車,做起瞭「炒車」的生意。

而更多的人選擇買漲不買跌,風浪越大,銷量越高。

俱往矣,進入 2023 年,最吸引關註的特斯拉話題,除瞭「剎車失靈」,那便是 19 萬的 Model 3,什麼時候才會出現?

降價瞭,卻不敢買瞭

盡管絕大部分「19 萬 Model 3」的新聞與預測都如本文標題一般隻為博一個點擊量,但不可否認的是,消費者對 Model 3/Y 的心理價格錨點正在變得越來越低。

我相信,在那個 Model 3 賣到將近 28 萬,Model Y 賣 31.69 萬的夏天,大部分慷慨出手的買傢們,一定已經做過後續降價「被割」的預期。

但大概很少車主料得到,這一輪「價格崩盤」會來得這麼猛烈。

經過兩輪降價,2023 年 1 月 6 日,Model 3 已經跌到瞭 22.99 萬元。這也意味著在 2022 年 9 月~10 月這段時間提車的車主,需要接受自己隻開瞭 3 個月的愛車,已經跌去 5 萬元的事實。

面對這樣的波動,你很難強求車主們「要理智冷靜」,而特斯拉的「降價提量」魔法也正在失去效果——說不定下次降價就在明天呢?可別抄底抄在半山腰瞭。

對於降價,馬斯克的觀點是:

特斯拉有很大的需求,隻是價格太高,消費者負擔不起

這番話可太好聽瞭。如果馬斯克能在 Model 3 賣 28 萬的節點上講出這番話,那簡直就是天籟。

然而現狀是,在宏觀環境、持幣觀望情緒、新款迭代傳言等等共同影響下,消費者購車欲望寥寥,特斯拉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即便在數次降價之後,海內外消費者們,對於特斯拉的興趣,都在明顯消退。

尤其在國內,前有比亞迪,後有理蔚鵬,對特斯拉來說,這個市場環境不可謂不兇險。

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比亞迪的價格下探已經將 10 萬~25 萬的市場攪得不得安寧。追求質感、傢用、甚至追求科技感、設計感,中國車企們也都有法子來一一滿足。更別說在本地化程度上,擁有獨到優勢的中國車企,更是讓特斯拉在某種程度上望「洋」興嘆。

別的不說,就地圖導航本地化這一件事,特斯拉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做好?

而特斯拉的應對手段,說「不多」都算是給面子。

除去「寶箱積分」、「超充額度」這樣不痛不癢的手段,

有實際效果的,就隻有降價這一招。降瞭又降,頗有些黔驢技窮的即視感

頻繁的調價,正在消解特斯拉的品牌價值。

今時不同往日

說起品牌價值,比消費者更關註的,是買瞭特斯拉股票的人。

如果說消費者們正在觀望,那股市對於特斯拉的現狀,早就有不小的意見瞭。

特斯拉的股價在 2022 年 4 月之後一路下滑,在 10 月之後,下滑幅度更甚,股價已經回落到 2020 年末的位置,而這與 Model 3/Y 開始全球降價的時間節點相符。

馬斯克不止一次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下,特斯拉會以犧牲利潤的手段,換來更大的銷量,甚至可以以「0 利潤」銷售汽車。

在這一邏輯下,馬斯克押寶的是規模效應,先將基本盤做大,再通過降低成本,以及 FSD 等軟件實現盈利。要說這一套,我國的互聯網企業可是再熟悉不過。

然而 0 利潤意味著賺不到錢——至少短期內賺不到錢。

企業需要盈利,沒有人投資特斯拉是為瞭做慈善。頻繁降價的同時,投資者們用特斯拉的股價回敬瞭馬斯克。

更何況,FSD 大規模測試瞭這麼久,何時能摘掉 Beta 測試版這個名號未可知,何時能夠入華,更是個未知數。

▲盡管如此,特斯拉的主動安全依然值得稱道

大規模、低利潤,擺在面前的事實是,特斯拉的戰略正在調整,從與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的競爭中抽身,轉而面向更平民,產量也更大的福特、大眾與日系品牌上。

而對於以價換量的做法,福特 CEO 吉姆·法利並不看好。他認為特斯拉當前的車型同質化嚴重,加上特斯拉正在消耗的溢價,最終會導致失去定價能力。

豪華品牌的一大標簽便是品牌帶來的身份與溢價,但在價格戰拉低溢價能力,走量車型久未更新,吸引力稍顯不足的當下,特斯拉顯然已經無心顧及品牌定義這回事瞭。

等一個契機

在股價暴跌之後,特斯拉小幅提高瞭美國市場上 Model S/X 的售價,作為對高端市場穩住陣腳的回應,但在外界看來,這依然是緩兵之計。

頻繁大幅調價,美其名曰成本與供需決定價格,看似十分公道,然而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也意味著需要有足夠的對產業的判斷能力。

要求普通消費者去閱讀產業研報,買個車如同炒股一般講究時機,稍有不慎就要付出巨大代價,顯然不怎麼合適。

特斯拉的「破局」,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迭代解千愁

Model 3 作為一款 2016 年發佈,2017 年開始交付的產品,即便中間進過小幅增配與調整,在 2023 年的今天,怎麼都算不上新鮮。

比 19 萬的 Model 3 更引人註意的,是流言不斷,大概率在今年三季度亮相的改款車型 Model 3「Highland」,與大概率在明年發佈的 Model Y「Juniper」。

▲疑似被曝光的「Highland」前臉

我們已經見識過特斯拉在削減成本上的強大能力,而作為特斯拉未來幾年的主力產品,新款 Model 3 極大概率也會迎來一次成本大削和產品升級。

與 Model S 同款的 HW4.0 硬件、電機,更大容量的電池,全新設計的座艙……這些都有可能在新款Model 3上見到。

新車的上市,除瞭給市場一顆定心丸,打消觀望情緒,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可以重拾產品力,擺脫頻繁定價帶來的口碑消耗,心安理得的以自己可以把控的價格售賣新車。而馬斯克眼中的規模效應與薄利多銷,才會真正顯現出來。

從潛在消費者的角度出發,19 萬的 Model 3 自然是真香,但從品牌長期穩定發展的角度而言,卻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一個有健康且可控定價策略的車企,會給用戶更強大的信心。

雖然當下的營銷總喜歡把車往「第二套房」的方向帶,但也正如房價一般:車,是拿來用的,可不是拿來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