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解水制氫成本(光伏電解水制氫成本)

光明日報合肥4月18日電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教授課題組運用創新工藝,在氧析出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將電解水制氫的工業化推進重要一步,該成果被選為本月的《自然·催化》封面文章。

“終極能源”氫能市場化的關鍵一環是氫氣高效廉價的制取。其中,電解水是最被看好的制備方式之一。然而,電解水過程中必需的高效廉價的氧氣析出催化劑是當前面臨的最困難挑戰之一,與“非鉑氧還原催化劑的開發”並稱為氫能高效利用領域的兩大“聖杯”。

氧析出常用的商用催化劑是二氧化銥。銥金屬市價為240~250元/克,工業上通過二氧化銥電解水制氫成本是33~38元/千克,而轉化為相同的能量所需的汽油成本是25~29元。這是高能、清潔、廉價的氫能源推廣的重大阻礙。相比之下,另一個可作為催化關鍵元素的釕金屬市價為19.5~20.5元/克,地球儲量更豐富、更廉價,如果用於工業,能夠有效降低氫氣制備成本,便於其推廣。

可惜的是,在強酸、強氧化性環境中,二氧化釕在高的工作電位下極易被氧化為四氧化釕,從而失去催化活性。最主要原因是二氧化釕中的晶格氧參與瞭產物氧氣的析出。因此,開發出一種高活性和高穩定的釕單原子催化劑,是解決上述問題最有潛力的途徑。

釕基催化劑在酸性氧析出中的穩定性是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吳宇恩教授團隊早在2014年就開始研究釕元素的應用。為實現高效廉價的電解水制氫,該團隊經過多年的實驗探索,創新性地提出利用抗氧化能力和抗溶解能力強的鉑基合金為載體,利用表面缺陷工程技術捕獲和穩定單原子的方法成功制備瞭釕單原子合金催化劑,該釕單原子合金催化劑相對於商業釕基催化劑的過電位降低瞭大約30%,穩定性提高瞭近10倍。

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系的楊文祥教授對該成果做出瞭很高的評價,認為吳宇恩教授團隊的工作成功實現瞭“通過應力工程調控單原子釕的電子結構,從而進一步提高其在酸性氧析出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自然·催化》四月刊封面:酸性電解液的環境中,在外加電位作用下,水分子吸附到活性位點單原子Ru上,在單原子Ru的催化下,電解水產生氧氣。

論文第一作者麼艷彩博士說,相關實驗證實該釕單原子合金催化劑相比於商業釕基催化劑在酸性電解水反應中具有更好的活性、抗過氧化和抗溶解能力。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不僅成功實現瞭將單原子釕嵌入穩定合金載體中從而制備出高效催化劑,而且從中深受啟發。“利用金屬/合金載體調控單原子電子結構的策略可以應用於其他反應體系中,這或許能為許多類似的科學問題提供思路。”吳宇恩教授說。

專傢稱,高效廉價制取氫氣的一個“聖杯”即將被科研人員奪取,這標志著向氫能廣泛應用的綠色未來邁進瞭一大步。

《光明日報》